舞麒麟,麒麟舞.



麒麟。舞麒麟:探究】                        攝影/撰文: hakkaloyin

麒麟在公元前六世紀,《詩經》已有記載 ;《禮運》云:「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東方也、虎西方也、鳳南方也、龜北方也、麟中央也。」麒麟為四靈之首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麒麟」仁獸也。《公羊傳》曰:「麟者仁獸也,狀如鹿,一角而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毛詩義疏》說:「聖人出,王道行,則見麒麟。」傳說遠古自東晉成帝四百年來出現過七十五次。
《宋書、符瑞志》說麒麟是仁獸,「含仁而戴義」。又「音中鐘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污池,不入陷阱,不行羅網。」牠踩踏過的地方都會帶來幸運和吉祥,所以有所謂『麒趾呈祥』,『麒麟獻瑞』。又傳說是天上玉皇大帝放下凡間,麒麟吐血於尼丘山之石板上,久不育孔子的母親坐在石板上祈禱而得孕生孔子,孔母賜牠一塊紅綉綢;牠一連參拜十六戶人家,因此麒麟有頭戴紅綉球,『麒麟送子』之說。據古籍描述:麒麟長相極為奇特;龍頭,狼額,鹿身,馬蹄,牛尾,五彩鱗甲,長一丈二尺。麒為雄性,頭有肉角(單一);麟為雌,則無角。

真令人費解,古往今來,麒麟正如龍與鳳凰一樣,儘管其形狀各異,中西方文化都是傳說中古老絕種神異的動物,同樣有「圗騰」(Totem)的色彩。西方的麒麟(unicorn)似馬,有尖長獨角。是否係瑞獸,就另外一回事。
有些古人更認為麒麟是龍和鹿交配而成的怪獸,據現代學者楊龢之《麟考》稱,麒麟原指麈鹿,即四不像鹿,宋代時又稱之駞牛。明成祖永樂十二年有外國使者進貢非洲的長頸鹿,朝廷附會為象徵聖王出世的麒麟。鄭和下西洋時亦有帶回長頸鹿(麒麟),皇帝朱棣龍顏大展,因為麒麟可以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有句古民諺:「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舞麒麟的歷史源流無從稽考,據說從唐代後期已有。客家麒麟舞盛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惠州、東莞、寶安一帶的客家人地區,而其他地區如梅州、閩西、贛南和粵北等客家區域則未有所聞,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本人推測其可能與明末清初少林螳螂拳宗師南傳有一定淵源,因為舞麒麟與武術有密切聯繫,而流行惠、東、寶客家人學的功夫以白眉派、南螳螂、朱家教為主。

客家麒麟則以東莞清溪鎮綠樹村黃師父紮製的最好,寶號叫高華,幾代都是紮麒麟的,是麒麟中的名牌。竹片和紙漿等紮的麒麟頭玲瓏堅牢,輕巧別緻,祇有1.25公斤重左右,容易靈活舞動,聽講可以用口齒咬住來舞,故此蜚聲海內外。可以活動的口和眼,身子配上五彩綢布,又叫麒麟被,尾長4.5米,色彩艷麗繽紛。
新製成的麒麟必須要開光才能舞動,擇一個良辰吉日,通常是月圓星亮之夜,子時之後黎明之前,師父帶領徒弟抬鑼鼓捧著紅布蒙眼的麒麟靜悄悄出發,一路不能交談,沿途中不能遇到外人,特別是四眼人(孕婦),否則該人就不吉利。去到指定方向的一棵古樹下,時辰一到,燒香點燭,誠心頂禮膜拜,然後師父揭去紅布,跟隨便起鑼鼓,放爆竹。麒麟出生見到青青樹葉便是吉祥象徵,此時披紅掛青舞動而回,採得一枝青翠蔥綠樹葉放置武館神壇上,開光見青之儀大功告成,以後這個麒麟頭便隨時可舞動,百無禁忌了。
一隊麒麟成員有十人至幾十人不等,一人舞頭,一人舞尾。伴奏樂器主要大鈸、銅鑼、班鼓(師父出馬,才用上。),高低音哨吶各一(一般奏出於迎親花轎隊伍中)。據一位師父說鑼鼓音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與麒麟動作緊相配合。整個麒麟舞有分頭和尾兩套,舞姿有拜四方、轉長行、撥七星、然後引青、採青、吐青,洗腳、遊園、酬神等等。舞頭牽尾兩人要有默契才能把麒麟的喜怒哀樂、疑驚醉睡等;動與靜的神態表現出栩栩如生來。麒麟只拜而不跪,採低青而不採高青。經過土地伯公、廟宇祠堂、頓符神壇都要敬禮小拜。倘若兩棚(隊)麒麟狹路相逢,須互相謙讓舞低一點而過,此乃舞者、武者應有禮節。

麒麟是驅邪引福的吉祥物,由於它體型輕盈,所以動作亦非常靈敏生動,舞姿千變萬化又易於携帶,故此無論祭拜祖宗祠堂、新居喬遷轉伙、起灶安龍、婚嫁喜慶、元宵點燈、會景巡遊、神誕譙會、社團開幕、迎接高官、農曆新年、迎春接福等等的慶典都有麒麟助興祝賀。

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童年時家鄉迎親儀仗隊裡担旗仔做且郎的情景。年紀大一個擎某某府迎親大紅旗領頭,其他五、六細的挑彩旗(綵幟)跟班。出發前麒麟繞頭耍尾,圍住新娘轎舞一輪行開轎禮以鎮煞,然後放鞭炮、鑼鼓鏘咚鏘、嗩吶聲起,一行幾十人;有放爆竹的,携籮槅的(擔木)、、(總人數要單數,回程則要雙數)才浩浩蕩蕩而去。
記得轎門有貼聯:「麒麟到此,鸞鳳和鳴」。轎頂扎紅絹球和綵帶,轎內有八卦鏡,轎旁搒著一枝有葉長甘蔗(或新竹),叫“拖青”,有掃邪清路之效。“我是麒麟花轎入門的!”是舊社會婦女值得一輩子驕傲的事。俗語說:「破扇子扇扇也有風,破轎子坐坐也威風。
舞麒麟是各地客家人在過年時一項重要藝能活動。記得小時候,大年初一村口前一早高高掛起一排長長的爆竹等待麒麟到來賀歲賜福。在鑼鼓喧天,鞭炮齊嗚下由村長出來迎接,
記得成的旗幟,貼上花綠綠的銀紙。上款“某某麒麟團惠存”,中款“尚武精神”、“武術精華”等字,下款“某村仝人敬賀”以示隆重。
首先參拜祠堂,然後便續家續戶去撐門,戶主燃燒爆仗,麒麟舔門謁拜,主人饋贈紅包(利是)。這叫做‘你給我吉祥,我給你銀財’,正所謂:「麒麟入屋,買田造屋」。
最後,在一個大空地,通常是禾壇(晒穀地)表演採青,吐玉書、犀牛望月、大小金錢等等麒麟舞的環節;武術表演開始先由細徒弟們示範拳套、雙人對拆。隨後由大的師兄們和拳撐(助教)表演飛鉈、大刀、鐵尺、利針(戟)、籐遮(籐盾牌)、大耙、武器對拆等,一般由師父或師叔耍一套長棍法作為壓軸戲便是完場了,又繼續拉大隊往鄰鄉去。

昔日,火灶(戶口)多的客家圍村大都有請教頭,使年青有習武精神;如此人多勢衆才不會被別村欺負。以家鄉附近為例(沙頭角區)的禾坑、烏蛟騰、荔枝窩、山咀、沙欄吓等村都組有麒麟隊。遙想當年,香港新界大埔、西貢的村落或市區如元朗、上水、紅磡、觀塘的客家人開武館都有傳授麒麟舞。近幾十年來鄉村人口流失,麒麟隊越來越少,沙頭角區祇剩下上禾坑村的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的麒麟隊。其他尚有麒麟隊的地方有九龍茶果嶺、鯉魚門、西貢的蕉坑、離島有青衣、長洲。八鄉橫台山、錦田大江埔、十八鄉的大旗嶺、南坑、紅棗田、黃泥墩、水蕉老圍、祟正新村等。

其實舞麒麟不是客家人專有,祇不過客家麒麟較聞名遐邇而已。在香港新界還有一種叫本地(圍頭)麒麟;造型與客家麒麟大同小異,頭大,別稱“大頭獅”。另有一種頭大、雙角人稱“北麒麟”;客家麒麟頭札得瘦長單彎角別號“雞公獅”。本地麒麟村落在十八鄉有:白沙、南邊圍、山貝。屏山:山下、橫州楊屋、沙江。廈村:新慶、田心。錦田:祠堂、水頭、水尾、吉慶。八鄉:元岡村。

此外尚有舞無角的廣東海豐雌麒麟,又叫“金獅”和祇有一個人舞的廣西玉林麒麟等。江西、浙江、河南等省都有派麒麟隊來東莞樟木頭參加每年一次的全國麒麟舞比賽。內地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生活改善,深圳一帶的東江客家麒麟又敲鑼嚮鼔起來,如以前舞麒麟出名的村鎮清溪、惠州、坪山、布吉、横岡、龍岡、觀瀾、恩上、鹽田等紛紛組織和傳授這種古老傳統民間藝術,使其發揚光大,永遠流傳下去。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