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舞麒麟:探究】 攝影 / 撰文 : hakkaloyin 麒麟在公元前六世紀,《詩經》已有記載 ;《禮運》云:「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東方也、虎西方也、鳳南方也、龜北方也、麟中央也。」麒麟為四靈之首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麒麟」仁獸也。《公羊傳》曰:「麟者仁獸也,狀如鹿,一角而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毛詩義疏》說:「聖人出,王道行,則見麒麟。」傳說遠古自東晉成帝四百年來出現過七十五次。 《宋書、符瑞志》說麒麟是仁獸,「含仁而戴義」。又「音中鐘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污池,不入陷阱,不行羅網。」牠踩踏過的地方都會帶來幸運和吉祥,所以有所謂『麒趾呈祥』,『麒麟獻瑞』。又傳說是天上玉皇大帝放下凡間,麒麟吐血於尼丘山之石板上,久不育孔子的母親坐在石板上祈禱而得孕生孔子,孔母賜牠一塊紅綉綢;牠一連參拜十六戶人家,因此麒麟有頭戴紅綉球,『麒麟送子』之說。據古籍描述:麒麟長相極為奇特;龍頭,狼額,鹿身,馬蹄,牛尾,五彩鱗甲,長一丈二尺。麒為雄性,頭有肉角(單一);麟為雌,則無角。 真令人費解,古往今來,麒麟正如龍與鳳凰一樣,儘管其形狀各異,中西方文化都是傳說中古老絕種神異的動物,同樣有「圗騰」( Totem )的色彩。西方的麒麟( unicorn )似馬,有尖長獨角。是否係瑞獸,就另外一回事。 有些古人更認為麒麟是龍和鹿交配而成的怪獸,據現代學者楊龢之《麟考》稱,麒麟原指麈鹿,即四不像鹿,宋代時又稱之駞牛。明成祖永樂十二年有外國使者進貢非洲的長頸鹿,朝廷附會為象徵聖王出世的麒麟。鄭和下西洋時亦有帶回長頸鹿(麒麟),皇帝朱棣龍顏大展,因為麒麟可以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有句古民諺:「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舞麒麟的歷史源流無從稽考,據說從唐代後期已有。客家麒麟舞盛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惠州、東莞、寶安一帶的客家人地區,而其他地區如梅州、閩西、贛南和粵北等客家區域則未有所聞,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本人推測其可能與明末...